邂逅

发布时间:2017-04-20

        春光明媚,在高新区的一条宽敞大道的路边花园里,一位清瘦却精神矍铄的老先生正在凝视四周,他眼光从近处的成片绿色和夹杂其间的鲜艳花朵,一直看到远处刚建成的高楼大厦和新型建筑,忍不住喃喃自语:太美了,真是人间天堂啊!老先生看了一会后,从肩上取下扛着的相机,就地架好角架,便“喀嚓喀嚓”地拍摄起来。从左到右、从近至远,他似乎越拍越来劲,额上沁出了细汗。

        正在这时,一位年轻人也扛着相机走了过来,极有礼貌地笑问:“老先生,拍照啊,看来你是摄影老前辈哦!”

        “哪里,只是爱好而已。你看,高新区的变化日新月异,记录下来留个永远的纪念嘛!”老先生笑得开心,呵呵作答。

        年轻人觉得这老者很可亲,且又十分健谈,就问:“老先生,在哪里高就啊?”

        老者脸上掠过一丝遗憾神色,轻轻说:“已经退休了。可忘不了高新区这块曾经奋战过的热土,我和她的感情太深了,太深了……”

        “老先生,你对高新区很熟悉吧?” 年轻人露出疑惑而兴奋的眼神,又问:“能不能讲给我听听啊?”

        “好好,我细细讲给你听。来,坐下慢慢说。”老先生听问,瞬时两眼放光,连忙答应。两人席地而坐,老先生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十五年啦!高新区从呱呱落地的婴儿,一天天成长,一天天娇美起来,不容易啊!你可知道,十五年前的高新区是什么模样?那时,河东河西,一桥之隔,却是两个世界,由于造桥前交通不便,河西经济发展很慢,完全是一派农业社会的面貌,别的不说,农民去趟观前街,路上要花大半天时间,不管是地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和城市都隔得很远。那时站在狮山大桥向西远望,越看越苍茫,越看越冷落,没有道路,没有厂房,更没有高楼大厦,人影也稀稀疏疏,本来就是低洼的地形又加上1991年苏州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从现在管委会的位置看出来,一片汪洋,乡间的小道也是泥泞一片……

        老先生说到这里,双目发定,眼中闪着泪花,似乎沉浸在对往事的深深回忆中。年轻人见之,疑惑地问:“老先生,你怎么啦?”

        老者猛醒,回过神来,脸上露出亢奋神色,“仅仅十五年,你再看看现在的高新区,不愧为‘新苏州’啊!”老者伸出右手,左右一挥,有点激动地说:“你看,林立的高楼,宽敞的马路,成片的绿化,艳丽的花朵,清澈的河水……”老者愈说愈激动,竟然重重拍了下年轻人的肩膀,接着说:“小伙子,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这巨变记录下来?”

        “对对,应该记录,老前辈说得一点不错!”年轻人望着老者动情的脸,连忙回答。

        此时,年轻人想了一下,忽然提问:“老前辈,看你对高新区如此熟悉,请教尊姓大名?退休前在哪里发财?”

        老先生大笑着回答说:“财没有发,只是和高新区相伴了十多年。实话相告,我叫王福康,退休前曾任高新区工委副书记。说句笑话,我算是新区开发建设的元老啰!”

        年轻人恍然大悟,站在面前的这位可亲和蔼的老者,竟是新区的前任领导,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他紧握王福康的双手,似学生般连连发问:“王书记,你们当年开发新区一定很艰苦吧?一定困难很多吧?你们是如何开创新局面……”

        一连串的问题,将王福康听得一愣一愣,他疑惑地盯着年轻人的脸,细细端详良久,忽然似有所领悟:“小伙子,听你的口气,好像是个记者啊?!”

        “王书记,我也直话相告,我确实是记者,今天就是来新区采风的。”年轻人腼腆地笑答。

        “好好,小伙子,”王福康高兴地说:“如果有兴趣,我就将新区建设的艰苦历程从头至尾讲给你听。”

        一老一少依然坐在地上,一个细说慢道,一个洗耳恭听,一直从午后讲到黄昏,仍然谈兴不减。此时,夕阳艳红,王福康站起身,指着满目金色,深情地说:“活力新区、效率新区、和谐新区的面貌日新月异,令人无比鼓舞呵!”年轻人望着王福康似雕塑般的身影,连忙按下相机快门。(吴秋华)

Copyright © 苏州市企业文化促进会  设计制作: 风向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