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苏州?《求是》《解放日报》同一天关注
发布时间:2021-06-17
6月16日,《求是》杂志和《解放日报》分别刊发文章《努力绘就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苏州画卷”》、《按图索骥发现苏州新魅力》,解读苏州发展。
究竟哪些“苏州现象”被重磅关注?苏州的魅力,又缘何而来?
制造成“核”
专注制造业,是苏州这座城的坚持。今年第一季度,苏州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位列中国城市首位,仅吴江盛泽镇,就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苏州制造转型升级的核心,就是及时实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把传统产业从过去的大而不强,做到又大又强。
目前,国家工业互联网15家双跨平台已经有12家落户苏州,苏州有一千多家企业进行了“智能、数字化”诊断,带动的工业投资、技改投资接近400多亿。接下来,苏州还将通过线上的云直播,线下分行业、分领域、分规模地“辅导”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
新产业起势
苏州良好的生物医药氛围,正吸引更多企业入驻。2020年,苏州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产值已达2100亿元,正力争到2030年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1万家,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
航空航天产业,苏州也期待着“一飞冲天”。苏州有张新“王牌”——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这所大学今年9月就将正式招生。今年2月18日,苏州市政府与中国商飞在太仓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国产大飞机产业链、创新链。
从产业角度看,苏州有两个“万亿”产业,即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但未来的苏州还将拓展新的长板,如今苏州正大力培育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等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可能出现下一个“万亿”产业。
创新奔涌
苏州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157家境内A股上市公司。苏州的科创板企业达30家,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科技综合实力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苏州工业园区连续五年获评全国经开区综合考核第一。
制造业是“大国重器”,苏州工业企业目前涵盖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491个工业小类,具有国内一流的垂直整合能力,连续8年跻身国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万亿元俱乐部”。
文化冲“顶”
今年五一,《山河令》全国首场演唱会开票当日,60万人次参与抢票,14秒售罄,成功率约2%。
演唱会从提出意向到洽谈再到落地,前后不到一周的高效。深究背后原因,是苏州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先后推出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等。4月,阿里周庄数字梦工厂项目开工建设,喜马拉雅全国首个功能型总部、长三角区域总部签约落地姑苏区。
2021年年初,苏州正式启动涉及相城、姑苏、吴中、吴江等板块的“运河十景”建设,期待以此破局“文化短板”,努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一段”,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以苏绣、核雕等极富特色的产业为代表的苏工苏作,通过丰富演绎,让传统“非遗”更好地讲好今天的“江南故事”。
水城高颜值
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这座“东方水城”的命脉。2015年以来,苏州投资70亿元,在全域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为全市4792个村庄、近30万农户生活污水“接管”。2020年10月,苏州“接棒”上一治理周期推出的新三年行动计划,将城乡污水治理工作系统化向前推进。
活态化保护,系统性治理,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换来了苏州水生态的不断转好,也为“东方水城”赢得了诸多荣誉——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苏州积蓄起的不仅仅是厚重的生态底蕴,还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风景。
“王牌”服务
先说大学。这是苏州短板的代表,也是苏州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去年11月,《苏州大院大所合作政策》发布,苏州的高校院所开始快速聚集。仅今年2月,苏州就牵手几所高校,包括设立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创新研究院、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苏州生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苏州研究生院。4月22日,苏州又迎来一所“国字号”院校落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暂命名)签约落户吴中区。
再看康养。苏州常住人口达1274.8万,虽有200多万“新苏州人”涌入,但苏州60岁及以上人口同时超过210万,占比达16.96%,苏州同样面临“老龄化”问题,主要面向老年人的医疗同样重要。去年苏州从原来的7家三甲医院,扩容到12家,未来的目标是“再翻一番”到24家。苏州还提出,整合养老资源,组建市属康养集团。未来,苏州不仅将大力引入社会资本,还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落户为契机,深化与头部企业、高校院所合作。
共富姑苏
苏州姑苏区成功打造全国首个“虚拟养老院”的居家安全应急智能服务。2007年起,姑苏区即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发展社区枢纽型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不断深化“嵌入式”养老服务内涵,尽力满足老年人“原居安老”的美好愿望。
苏州还坚持每年梳理一批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实事,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引进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目前,苏州人均预期寿命达83.82岁。
目前,全市农村基本实现“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持股农户占总数的96%。2019年,苏州农村集体总资产达3413亿元,村均可支配收入达936万元。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7。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有着“人间天堂”美誉的苏州,正以其先行探索和成功实践,生动响亮地回答了“为什么是苏州”“苏州为什么行”的时代之问。
( 圆桌观察员 苏平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