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共同富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特别是,在最近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他强调提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事实上,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无疑也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力量之一。企业文化是企业人普遍认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企业人理想追求、责任担当、经营思想和治企方略的集中体现,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对策一:把共同富裕理想转化为企业的共享愿景
显然,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社会状态。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和期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大历史使命。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是中国最广大的劳动者最重要的就业场所之一,也是中国最广大的劳动者最主要的人生图景展开的地方之一。因此,企业也就成为了中国最广大的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理想和目标的“希望之舟”。文化引领发展、文化凝聚意志、文化打造力量。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说,一个重大历史使命就是要把“共同富裕”理想转化为企业的共享愿景。
所谓“愿景”是由英文“vision”翻译而来。一般说来,它包含着两层内容:其一是 “愿望”,指有待实现的意愿;其二是“景象”,指具体生动的图景。在解释“愿景” 时,西方有本教科书曾用了一幅形象的漫画,画中一只小毛毛虫指着它眼前的蝴蝶说,那就是我的愿景。可见,愿景是一个主体对于自身想要实现目标的具体刻画。企业愿景是指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企业的长远目标。
企业愿景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其是企业前行方向的指引。共享的企业愿景对企业来说就好像人的希望。人生没了希望,生活就失去了动力,生命也就没了意义。企业没有共享愿景,就好像一艘漂泊在海上的没有方向感的航船。只有正确的企业愿景才能成为我们企业远航的灯塔、精神的归属和力量的源泉。
一般说来,愿景是一种体系,它包括个人愿景、团队小愿景和组织大愿景。企业愿景,只有为企业全体成员所认同时,它才可能成为企业的共享愿景。而创造企业的共享愿景是企业人的一种合作行动,必然需要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合作和集合活动。事实上,企业科层制的组织方式是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的,一般总是把组织的目标切成块,而当目标切割到一定程度,每个岗位上的人就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与总体目标有什么关系,到最后,组织成员已不知道是在做什么。如果缺少企业愿景对企业目标的具体刻画,就不可能引导分散在企业不同角落的员工自觉建立起一体感。
由此可见,只有当“共同富裕”理想转化为企业的共享愿景时,才能在企业内部凝聚起共同创富的强大力量,进而在全社会汇聚起共同致富的磅礴力量。因为,在企业共享愿景的作用下,企业不再是“他们的公司”,而是 “我们的公司”。企业人在实现共享愿景的同时,个人愿景很自然也得以实现。换言之,每个人在努力实现企业的“共同富裕”愿景时,借助群体的力量同时也实现了个人幸福的愿景。这种企业愿景的共创共享过程,也就是企业人命运共同体的共建共构过程。
对策二:把共同富裕原则转化为企业的共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要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设想未来的新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恩格斯也曾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列宁讲到,社会主义要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毫无疑问,坚定不移地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由此不难理解,在当今中国话语中,“共同富裕”,既是一种理想和愿景,也是一种任务和要求,还是一种原则和价值。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对策之一就是要把“共同富裕”原则转化为企业的共同价值。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人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即对事物的整体态度和根本看法。简单地说,它建构的是企业人判断是非、衡量对错的信念体系和事物标准,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人们心灵的向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把“共同富裕”原则转化为企业的共同价值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消解和协调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的冲突, 增强企业与员工的双向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员工与企业不仅仅是法律契约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 更是“心理契约”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在现实生活中,“共同富裕”价值观可为企业员工提供共同的价值尺度,成为连接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精神纽带,也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从而激励员工以高昂的士气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正如德鲁克所言:“组织的生存, 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维系, 以及大家对价值观的认同。”
事实上,华为公司就是将“共同富裕”视为企业共同价值的样板。华为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是一家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对于绝大部分员工来讲,既是公司的职员,也是公司的主人。华为对外依靠客户与合作伙伴,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创新的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对内依靠努力奋斗的员工,以奋斗者为本,让有贡献者得到合理回报。华为员工劳动是为了公司,为了国家,更是为了自己,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高额的回报,由此实现了共同富裕。
对策三:把共同富裕要求转化为企业的共建行动
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共同富裕建设的主战场和主要承载者。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均贫富”,更不是“劫富济贫”,要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形成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建共享共富的生动局面。因此,把“共同富裕”要求转化为企业的共建共享行动,就是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对于企业来讲,一方面,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特别是国有企业要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不断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
“共同富裕”,不仅直接体现物质富裕的水平,也取决于精神富裕的状况,需要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结合上来把握。也就是,要一手抓物质条件的改善,着力建设物质文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同时,另一手抓精神境界提高,着力建设精神文明。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对于企业来讲,一方面,就是要积极发展员工的物质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也曾指出, “革命精神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 不讲物质利益, 那就是唯心论”。因此,我们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发展员工的物质利益,比如通过就业、工资、福利、奖金、住房、医疗、安全等形式,创造员工实现个人利益的合理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不断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强企业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效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事实上,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唯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稳中求进、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目标。
来源:《中外企业文化》2021年11期
文/ 徐耀强(法学博士、教授、资深企业文化专家,现任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