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起风帆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推动新苏州制造“时代巨轮”行稳致远。2020年7月18日,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召开,授牌首批28家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出席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瞄准国际国内最高水平,推动苏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合最紧密、融通产业循环最有效,成为引领未来发展最前沿的重要力量,赋能新苏州制造行稳致远。
苏州市主动应对危与机并存的外部发展“大环境”、全面融入国内外加速重构的“大循环”、深入落实我国高质量发展“大战略”,正在打造一艘新苏州制造的“时代巨轮”。蓝绍敏指出:
◆ 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重要指示,提出围绕产业链做强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资金链、部署服务链、谋划替代链、拓展柔性链这“六个链条”,明确了新苏州制造的发展思路,树起了巨轮的航标。
◆ 我们贯彻落实总书记“加快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指示,打造生物医药世界级产业地标,确立了新苏州制造的“一号产业”,配置了巨轮的引擎。
◆ 我们贯彻落实总书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要论断,规划建设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一批科创载体,强化了新苏州制造的创新源头,增添了巨轮的动力。
◆ 我们贯彻落实总书记“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等重要指示,打出“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探索了新苏州制造的方法路径,升级了巨轮的系统。
◆ 我们提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就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要指示,强化新苏州制造的战略支撑,鼓起巨轮的风帆。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于苏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苏州在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制定、重点项目投资、领军企业打造、集聚示范区创建等方面稳步发力,先后出台了“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快培育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等多项政策,入选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的地方”,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正落实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释放新动能,不断涌现新业态,正在助推苏州从“高速度发展标兵”向“高质量发展标杆”持续迈进。
激发企业内动力,领军示范打造新品牌
新技术风起云涌、新业态不断涌现,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强劲增长,一批领军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市场上闪耀的苏州名片。
恒隆通信就是苏州本土涌现的一个生产性服务业“金字招牌”,其5G通信技术应用、云技术研发及智慧交互解决方案等领域业务已覆盖全国近20个省份。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该公司仅用18小时就实现了市五院隔离病区及发热门诊的5G建设及信号覆盖;仅用3天就完成了武汉火神山医院的5G基站建设及信号覆盖、开通雷神山基站;仅用7小时就完成了徐州小汤山医院的5G基站建设及信号覆盖……
卓越品牌的背后,是公司的“硬核”市场竞争力。恒隆通信连续3年实现营收、税收、研发投入等核心业务指标50%以上复合增长率,成为5G及大数据建设领域高速成长的创新型企业。董事长孙国意说:“恒隆全力以赴做苏州5G通信技术的支撑者、做苏州新兴产业发展的贡献者。面向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今年6月起,市政府施行《关于苏州市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的若干意见》,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培育一批在前沿技术、高端产品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态。
记者从苏州市工信局了解到,苏州“新基建”启动后,信息技术等行业迎来加速发展的黄金期,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众多领域都大力培育新业务增长点。
在“两业融合”的大潮中,苏州28家市级、25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及25家省互联网平台重点企业,在前沿技术、先进模式和新兴业态上取得重大突破,提高自主原创力,增强品牌影响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行业质态提升。
接下来,苏州市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围绕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等九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分3年共评选60家左右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努力培育一批引领行业质态提升、拥有自主品牌影响力、极具行业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力争形成10家左右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全国领先的自主品牌领军企业。
做优载体生态圈,集聚发展构建新格局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未来将以数字经济为支撑,急需开拓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
今年7月上旬,由华能集团、中信集团、宝武集团3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投资的超算数字产业基地项目与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达成合作意向,确定落户太仓。
该项目是三大央企发挥各自优势、服务苏州发展的一次成功合作,目标是建成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数字产业基地。项目建成后,一批知名的互联网企业、金融客户、智能研发及数据服务运营商将纷至沓来,形成新型、智能、环保的数字产业生态圈。
类似的集聚载体建设在苏州已越来越多,而且,在现代供应链管理、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等领域,苏州共有21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6家省级示范物流园。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集聚发展格局,花桥国际商务城是“优等生”之一,荣登全省集聚示范区综合评价第一名。
早在2013年,苏州市启动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就入选试点区域,主要试点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通过3年时间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0%以上,带动昆山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同时为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探索体制机制和积累经验。
政策导向推动现有集聚区向产业集群转型,花桥服务业总体比重不断提高。如今,花桥拥有苏州市大数据入库企业80家,引进恩斯克等总部企业89家,高标准建设花桥国际创新港,形成“一大”(大数据产业)、“二主”(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三特”(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会展经济)、“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业格局。
立足全市先进制造业集群,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产品设计研发、供应链管理、物流运输、产品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推动产业链纵向协同、价值链高端攀升、创新链精准赋能,促进产业上下游和协作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圈,省、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已经孕育为科技创新高地。
谋划城市纵横线,新兴行业迸发新活力
“十三五”以来,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总规模跃上新高度,以年均8.1%稳步增长,2019年增加值达5231亿元,九大重点行业营业收入达2293亿元,连续两年获江苏省政府表彰。
在新起点上,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如何进一步集聚发展、创新发展、错位发展和引领发展,增强精准施策新能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点是做好规划编制纵横衔接。
从纵向看,全市各地在制定“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时,抢抓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的“风口”,重点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做好前瞻性谋划。从横向看,“十四五”苏州市服务业规划要放在沪苏地缘同城背景下精准谋划,并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全市国土空间发展规划保持衔接,科学编制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地图”。
“以技术研发创新为根本,持续深耕重点行业领域。”国泰新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立斌如此描述自己公司使命。
新点软件成立于1998年,是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经过20多年来不断壮大发展,公司相继成立六大资源中心、十六大区域运营中心,销售与服务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数字建设领域,新点软件将积极运用云计算技术为数字建设领域带来的机遇,推出云服务解决方案。
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使命也是类似路径。记者从苏州市发改委了解到,作为首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苏州聚力打造“省级两业融合龙头骨干企业试点、产业集群试点和区域集聚试点”,以及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和全国城市榜首。根据纵横两方面的新形势,苏州需要持续打通“两业融合”关键节点,紧盯企业的迫切需求、前瞻性需求,创新施策,让政策赋能再聚焦,再精准。
(苏报记者 张帅)
苏州市首批28家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1.山石网科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苏州朗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3.恒隆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4.昆山炫生活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苏州博纳讯动软件有限公司
6.苏州易卖东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7.苏州小棉袄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8.慧盾信息安全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9.苏州华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国泰新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1.江苏亿友慧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2.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苏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4.苏州晶云药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5.苏州瀚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6.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17.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8.苏州英格玛服务外包股份有限公司
19.苏州不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苏州创捷传媒展览股份有限公司
21.苏州元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2.张家港保税区长江国际港务有限公司
23.苏州优乐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24.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5.江苏康达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6.智慧芽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27.苏州仕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8.江苏神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发展的两项重点政策》
为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扶持精准度,增强苏州营商环境吸引力,助力苏州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做优做强,在落实好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再另行制定两项重点政策。
一、支持对象
在苏州大市范围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属于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商务服务、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九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服务业企业。
二、支持政策
(一)参照国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实施政策奖励。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三年内滚动遴选一批年营业收入超过 2000万元、成长态势良好的创新型服务企业,形成市级技术先进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库,自入库当年至获得国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为止,每年参照国家技术先进型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给予奖励,最长不超过三年。
(二)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贡献奖励。为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对年工资薪金高于 40 万元的,按个人薪酬的 5%~20%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 40 万元的奖励。
三、其它事项
本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市、(市)区财政奖励分级承担比例在实施细则中明确。文件实施期间,本文件规定的与相关政策文件同类或重复的,按就高不重复原则执行。相关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关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发展的十项重点举措》
生产性服务业是“两业”融合的核心,是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苏州正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型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引领更为紧迫。为进一步放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做大集聚规模,完善集聚功能,打造集聚生态,特制定十项重点工作举措。
一、目标任务
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优化提升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九大重点领域,坚持集聚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全市上下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在集聚规模、集聚质量、集聚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做强做优产业链条、公共服务平台、金融创新产品、集聚示范区、产业联盟,构筑良好产业生态,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到2025年,力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增加值达到 1 万亿元。
二、工作举措
(一)谋划沪苏地缘合作新机制。进一步深化做实“沪苏同城化”内涵,加强空间联动、产业联动、交通联动、供给联动。构建金融创新同城化,依托上海资本集聚、富集优势,加快发展以创投风投、私募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新金融服务业,进一步提升苏州资本募集的吸引力、投资效率的吸引力。构建创新生态同城化,加强虹桥—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探索信息数据平台同城化,促进基于数据的跨区域、分布式生产和运营机制,形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同城信息平台。
(二)出台精准化政策和举措。紧盯企业的迫切需求、前瞻性需求,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根据形势变化,研究出台政策举措,在已有政策基础上持续提升营商政策环境。优化人才扶持政策,对于工业设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目前尚未设置专门职称评定的行业领域的高端人才探索推动出台政策,研究相关职称等级待遇。九大行业主管部门结合行业特点,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通过精准施策,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三)做强一批优势产业服务链。围绕产业链部署服务链,顺着“产业大脑”的产业链节点不断向上攀升,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把优势产业的上下游串联成一条价值链,使产业链之间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增强链条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服务、节能技术服务、服务型制造、工业遗产保护等优势链条的整合,放大集聚效应,优化产业生态。
(四)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通过优质增量项目带动高端突破,加强招商引资选资力度,重点瞄准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类、支撑设施类项目。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九大重点领域,谋划推进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总部经济集聚区、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一批带动面大、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围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融合发展项目,重点推进 5G、IPv6、物联网等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支撑设施建设。
(五)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领域打造高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各类园区综合性服务平台、服务创新平台,聚焦苏州先导产业,重点打造纳米技术应用公共平台、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共性平台,旨在药物安全评价、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产业融合基础设施领域,形成与制造业相配套的服务链,提供专业服务支撑。
(六)创建一批市级集聚示范区。围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在科创走廊、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批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服务等集聚示范区。在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国际化金融、商务及总部经济等集聚示范区。围绕打造全国物流枢纽城市,在物流枢纽、自由贸易苏州试验片区,建设一批现代供应链管理、数字贸易等集聚示范区。优化服务业引导资金使用,对生产性服务集聚示范区的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项目申报给予倾斜支持。
(七)培育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注重融合创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围绕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带来的新型服务需求,催生定制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创新引领,充分发挥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资源招引作用,通过全市大院大所集聚更多优质创新要素,着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供给。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在线教育等在线经济新业态,拓展 5G 商用领域的应用场景,推动 VR/AR、超高清视频、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升级。
(八)打造一批龙头领军企业。加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力度,集中要素资源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成为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加大企业奖励力度,引导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大自主品牌影响力,鼓励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通过领军企业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壮大,打响品牌。
(九)定制一批金融创新产品。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轻资产、重智力的特点,支持自贸片区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路径,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人力资本授信等金融产品,简化审批手续,创新风控体系,对确实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大融资保障力度,为现金流紧张的优质企业在贷款展期方面提供更加灵活的解决方案。做大市级服务业创投引导基金规模,重点投向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鼓励创投机构加大募资力度,重点投向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企业,对投向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的创投机构依据相关政策给予奖励。
(十)组建一批重点领域产业联盟。鼓励全市各地依据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以链主企业为主导,以商(协)会组织的协同创新为平台,推进不同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市场融合。探索建立一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联盟、产学研用合作的产业技术联盟以及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专利共享、受让许可、统一营销等方式,促进产业对接、信息互通、科技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战略协同和跨界融合发展,增强联盟辐射力,提升联盟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