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一句话中,出现了五个“新”,落脚点是新动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3月5日上午,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即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是以前没有的新的生产力种类和结构,相比于传统生产力,具有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等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体现了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体现在其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涉及,以及其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新质生产力还体现在其对绿色化、低碳化的融合,以及对人工智能、数字网络通信技术、可再生能源等新基础设施的依赖。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
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丰富的“新”,正引申出深刻的“质”:
——“物质”的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今天,新的物质生产力,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条件下形成。
——“本质”的质:这是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生产力,从本质上,已区别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
——“质量”的质:这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劳动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面对着高质量发展下的更高要求。
——“品质”的质:这是以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的生产力。
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远古石器时代,早期农业时代,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人类文明发展史,正是伴随生产力转型变革的主线,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
如今,我们步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技术蓬勃兴起,万物互通、智能智造,人类生产生活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阶段。
比如时下流行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它们有可能颠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技术形式的新质生产力,会带来不同于以往的发展变迁。党的二十大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验室里的新技术,还需要通过新产业,不断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生产力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抓住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契机,就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
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唯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破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才能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新质生产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以信息化、网联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为关键提升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
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全国两会首次下团组,来到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新质生产力”是总书记谈到的重要关键词,他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十二个字正是总书记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出的重要方法论。
“先立后破”。总书记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应在“立”和“破”上把握好先后顺序,兼顾当前与长远,先立后破,避免“未立先破”或“只破不立”。
“因地制宜”。 总书记以“因地制宜”四个字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方向。各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要根据资源禀赋及实际情况各有侧重。“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分类指导”。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总书记强调要分类指导,解决的是政策和措施的精准性问题。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地各部门必将面对千差万别的工作情况,如若忽视针对性、准确性,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总书记曾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避免“大水漫灌”“一刀切”“一锅煮”,确保政策、资金用在正确的方向上,并确保有效性。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进一步增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本领。
新质生产力的焕发,需要跃升式的新逻辑。它不是“1+1+1”之后再多加几个“1”,而是在“1+1+1”的基础上再“×2、×3、×4”。它的成长,告别传统路径,走上新的赛道。它是能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还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之一,就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所以,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围绕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至关重要。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过程,包括科学价值创造、技术价值创造、经济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创造和文化价值创造能力。在微观层面,表现为新质技术系统、新质生产单元、新质企业组织等;在中观层面,表现为新质产业部门、新质产业链、新质产业集群、新质创新网络等;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建立在国家创新体系基础上的新质经济形态。
——加快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加快产业创新。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加快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