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强调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产业创新通过技术产业化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二者深度融合才能促进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助推器”。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产业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造和升级现有产业、创新现有产业发展模式等。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并促进科学技术的迭代升级。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深度调整产业生态和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变革,形成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模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成为未来重要的趋势。
苏州要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领头雁。苏州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地级市,2024年GDP达26726.98亿元,其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突破4万亿元,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68万亿元,超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产业升级战略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双轮驱动,构建“1030”产业体系(10大产业集群、30条关键产业链),力争至2026年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在传统优势领域,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个突破万亿的支柱,2024年产值达1.43万亿元,同比增长9.2%,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子三大千亿级细分领域支撑起全球供应链核心地位。生物医药产业依托苏州工业园区,集聚了1800余家创新企业,信达生物等本土龙头与跨国药企形成“双核共振”,2025年预计产值突破5000亿元。新能源产业成为新增长极,光伏、氢能、动力电池等领域技术迭代加速,太仓航空新材料、张家港氢能产业园等载体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未来产业布局上,苏州以1100亿元新型工业化基金为杠杆,重点支持低空经济、具身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四大赛道。纳米技术、光子产业等“硬科技”领域,苏州凭借中国科学院纳米所等平台,形成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化的闭环生态。围绕以上产业创新发展,苏州同时集聚了一大批重大的科技创新载体,比如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形成支撑“1030”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载体。苏州已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这为苏州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面向未来,苏州要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领头雁,必须深刻地意识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背后是重大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是要形成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要通过制度创新释放个体的创造力,要在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制度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最后,要进一步发挥苏州的开放优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置身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思考,要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建立跨国跨区域的创新生态体系,在深度的开放中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作者: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教授、博导 段进军;来源:苏州日报)
(原文编者按)202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要求经济大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今年以来,苏州围绕“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产业、抓项目、稳外贸。生产供给量质齐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内生动能不断增强、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继续优化,人文经济发展获得新提升,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