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眼镜,一身素雅的装扮,看上去依然靓丽可人,别有风采,且透出她以文字谋生的特质。她就是新苏州人张冬梅。今天,已是春暖花开时,张冬梅站在吴中区郭巷的一处厂房里,四处张望,室外阳光明媚,室内空空荡荡,她那安静的面孔中,却藏着几许欣喜、几许忧愁。因为,这位新苏州人有一个美好的梦:在这里建一所免费民工子弟学校,并且,最好秋天就能开学。张冬梅心里清楚,梦想要变成现实,必定艰难,甚而会碰到不可逾越的障碍,但她决不会轻言放弃。
张冬梅今年35岁,自幼爱好文学,十几岁时就开始写作投稿,现已在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百篇散文、小说、杂文等作品,每周二、四她还要到上海的一所大学做大学语文客座讲师。新世纪初,张冬梅和丈夫从老家盐城来到苏州打拼,此后,张冬梅便与苏州这座宽容的城市结下了爱心之缘。张冬梅的丈夫在苏州有着一份令人羡慕的白领工作,再加上她每年也有几万元的稿费、兼职薪水等收入,手头比较宽裕。因而一到异地落户,便想在苏州买一套住房。
那天,夫妇俩坐着公交车去看房,张冬梅和丈夫闲聊着,对未来充满憧憬。两人正说笑时,忽然从后排座位上传来嘤嘤泣声和呵责声,张冬梅感到奇怪,就侧脸瞟了一眼,原来是一对母女,不知为什么发生了“口角”。她侧耳细听。女儿说:“妈,我要上学,你至少要让我读完小学啊!”母亲似乎不悦,喉咙有点响:“你都12岁了,怎么还不懂事啊?为了替你爸治病,欠了多少债啊!”女儿流下眼泪,抽泣着说:“妈,我不想离开学校,老师对我说,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要是不读就可惜了。”妈妈含着眼泪,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说:“孩子啊,我也实在没办法,家里已是山穷水尽……孩子啊,你就看在爸爸的份上,这个书就不要读了,早点出去打工挣些钱,贴补些家用吧!”女儿似乎很懂事,听了母亲一番“劝导”,竟然哭出声来,连连点头,嘴里“嗯嗯”地应答着。
张冬梅听着听着,心里涌起一股酸楚,她再也忍不住,与丈夫交换了一下眼色后,就立起身走到后排。她坐到母女俩身边,拍着女孩肩膀说:“孩子啊,书一定读,如果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就打电话告诉我。”说着,张冬梅写了个电话号码递给那位母亲,并说:“孩子要读书是好事情,希望做母亲的理解女儿的心情。”那位妈妈接过纸条,露出感激的眼神,连说:“谢谢,谢谢……”
没过几天,张冬梅就接到了女孩的电话。女孩诉说了困境,原来这个来自贵州的12岁小姑娘,家里因为父亲治病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目前连生活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读书上学,所以她不能再升四年级求学了。张冬梅听完女孩如泣如诉的童声,她二话不说,当即应诺:“孩子啊,你继续上学吧,一切费用由我负责。”女孩在电话那头哭出声来……就这样,张冬梅从女孩四年级开始,一直资助到她小学毕业。后来,正当张冬梅为女孩准备上中学时,忽然那天女孩的母亲打来电话,用带哭的声音只说了一句话:“我们明天回老家了……”说完便挂了电话。张冬梅茫然若失。
自此,这次爱心“之旅”,也拉开了张冬梅爱心援助“大幕”。六年来,张冬梅通过团组织,从最初每年捐助十几个贫困生,到近两年每年都会资助五十多名贫困学生。六年多的结对帮困花费了她数十万元,而她自己却省吃俭用,能省则省,至今家里的电脑还没有接上宽带。
张冬梅的爱心在实践中起了质变。她在想:现在大量新苏州人涌入苏州,其中很多人条件不好,我支持了五十个孩子读书,但解决不了更大的问题。于是,张冬梅萌生了这个愿望:建一所免费的民工子弟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张晓亮、孙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