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因新馆迁建,五卅路上的苏州市方志馆旧馆正式闭馆。经过1年多紧锣密鼓的建设和打磨,苏州市方志馆新馆12月1日在姑苏区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唐寅故居文化区开馆,“情调书洲·方志驿站”同时揭牌。
全套《四库全书》面向公众开放
苏州市方志馆新馆地处古城核心,位于唐寅故居文化区2号楼、4号楼。古色古香的两栋楼建筑总面积达4009平方米,有着志鉴馆藏、公共阅览和地情普及三大功能。新馆开馆后,所有馆藏实体书、电子书将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阅览。
记者看到,2号楼1楼为开放空间,两侧有户外庭院供市民小憩。2楼为公共阅览区,面积达2443平方米,分为四库全书专区、旧志区、全国新志区、江苏新志区、历史百科区等5大藏书区域,2万余册志鉴、地情书分门别类、公开上架,市民可徜徉其间,沉浸在书香里。阅览区还配有多套阅读桌椅,原木清新的配色,可为市民提供轻松、宁静的阅读环境。
据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乐江介绍,苏州市方志馆目前馆藏新志1万余册,其中包括全国首轮、二轮编纂出版的各类省志、市志、县市区志和乡镇、村志;收藏影印旧志6000余种,而全国存世旧志共8000余种。值得一提的是,四库全书专区放置有杭州文澜阁版《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类,共1559册,是苏州市方志馆珍贵馆藏图书。此次新馆开馆后,将全部面向公众开放。
与新馆同步开放的还有位于2号楼1楼东侧的“情调书洲·方志驿站”。方志驿站由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苏州新闻出版集团共同打造,为市民提供茶歇、沙龙活动、购买志鉴书籍等相关服务,打通地方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馆开馆活动期间,这里将举办扬州雕版印刷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灯彩制作、苏绣等体验活动,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还将每天向活动参与者赠送精美礼品和方志书籍。
明刻本《越绝书》将首次公开亮相
从2号楼出来,斜对面就是4号楼,这里主要举办各种活动和各类地情文化临展,推广普及苏州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
走进大厅,1楼为可容纳近百人的“苏州方志大讲堂”。新馆开馆活动期间,这里将每天为预约读者免费提供地情文化讲座,分别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程章灿主讲的《乾隆时代那些“苏州方志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主讲的《江南文化理论与苏州诗性实践》,苏州大学教授、博导、园林文化研究专家曹林娣主讲的《从〈吴地记〉看苏州水陆八城门》。之后,这里每月都会推出各类地情文化讲座,市民届时通过“方志苏州”微信公众号预约,即可享受免费的苏式文化大餐。
方志是中国传统典籍中极具特色的瑰宝,占据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苏州是方志之乡,方志编纂史自《越绝书》始横跨上千年。苏州的方志资源不仅富,而且精。近300部存世的旧志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以及各类专志种类齐全,地记、图经、定型志书传承有序。因此,在苏州市方志馆新馆开馆之际,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将在4号楼2楼推出“苏风泛美·吴史多箴——苏州历代府志展”,用简约清逸的形式,综合呈现苏州方志编修的滥觞、体例的嬗变和历代编修人的精神面貌,为市民提供一个认识苏州、了解方志的窗口。
据悉,展览将展出苏州历代旧志10部:汉《越绝书》、唐《吴地记》、宋《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明《(洪武)苏州府志》《(正德)姑苏志》、清《(康熙)苏州府志》《(乾隆)苏州府志》《(道光)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其中,明刻本《越绝书》是江苏省方志馆的镇馆之宝,此次为首次公开亮相,仅展出10天。
《(洪武)苏州府志》见证旧志整理
在2号楼公共阅览区,古意盎然的明《(洪武)苏州府志》引起了记者注意。
明《(洪武)苏州府志》是苏州现存最早的一部称为“苏州府志”的志书,共50卷,由明朝卢熊纂修,其体例创始、资料搜罗编辑,对后来志书影响甚大。可是,洪武十二年初刻之后,此志再也没有重印过,因此流传日渐稀少。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十年点校、七年勘误”,将这本书整理点校出版,使这部珍稀旧志以更能为当代所用的方式郑重保存了下来。这也为苏州旧志整理工程的启动埋下了伏笔。
“旧志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籍记载着中华文明,凝聚着民族智慧,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更有着特别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旧志文献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资源,承载着一地历史记忆,传承着一方山水文脉。没有对旧志的整理与研究、继承与发扬,就没有新方志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乐江告诉记者,2022年6月,苏州启动旧志整理工程,通过点校整理旧志,充分梳理和展现各地的地理变化、建制沿革、社会变迁、历史文化、乡情民俗等内容,以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阐释传承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截至目前,苏州旧志共启动点校36种,已出版8种,即将出版4种。
乐江表示,苏州市方志馆新馆是苏州方志“用”起来的新阵地,“活”起来的新平台。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将以新馆开馆为契机,进一步统筹做好方志地情资料编纂、地情文献整理研究、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以史实为基础,以志书为依据,解码苏州的文化符号,让记录在方志里的历史人文活化亲民,让旧志成果更好地资政育人。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