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学会召开理事(扩大)会议,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有效安排。会议通过一批新会员的入会申请。
会上,大家一起学习贯彻苏州两会精神,从苏州的建设成就中感受到发展信心,提升工作干劲。
一、2023年工作
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055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1.57万家,位居全国第四;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400家,位居全国第四;
科创板上市企业 55家,位居全国第三;
全球“灯塔工厂”增至7家,位居全国第一;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76家,位居全国第一;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万家,位居全国第一。
(一)全力以赴抓经济、稳增长
1.投资拉动支撑有力
43个省重大、468个市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
博世汽车电子、大尺寸硅材料、盛虹储能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英诺赛科氮化镓、舍弗勒新能源二期、星巴克产业园等顺利投产;
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31个;
组建全国首个市级科技招商中心;
新增科创项目超1万个。
2.消费市场有效激活
持续打响“五五”“双12”“夜ZUI苏州”等购物节品牌;
开展多轮汽车、家电促消费活动;
推出优化房地产发展系列政策;
实现旅游总收入2840亿元,接待游客1.7亿人次,较2019年增长 22.3%;
仁恒仓街、阿尔卑斯雪世界等项目开业;
苏州跻身十大首店城市行列;
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经验全国推广;
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连续两年位居第一。
3.对外贸易量稳质升
“一企一策”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跨境电商增长75%;
二手车出口试点落地实施;
保税维修业务先行先试;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圆满完成。
(二)持之以恒谋创新、增动力
1.科技力量培育取得重大突破
成功获批5豕全国重点实验室;
“一区两中心”等科创平台加快建设;
全年新增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机构470多家;
累计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120个,形成攻关任务600余项;
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17家,位居全国第六;
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75家,位居全国第三。
2.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
新增国家级人才215人;
入选省双创人才186人,占全省 32.6%;
新立项顶尖人才团队、重大创新团队13个;
高层次人才达到42万人;
实体化运营苏州科技商学院;
设立海外首个苏州全球创客传播中心;
第十五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签约项目超2000个,创历史新高;
开展“校园苏州日”专场招聘会500余场次;
引留高校毕业生17.5万人;
累计投用人才公寓超过10万套。
3.科技服务生态持续优化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超过155亿元;
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超2.45万件,增长20%,其中企业授权比重达到90%;
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银奖2项;
苏州高新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
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
成功举办首届先进技术成果交易大会;
开展苏州创投日活动,推出千亿级基金群;
全省首家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苏新基金成功设立;
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启动运作。
(三)凝心聚力强产业、兴实体
1.制造业集群发展成效凸显
新增“近零碳”工厂 12家;
新增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家,绿色工厂 18家;
恒力、盛虹、波司登入选世界品牌500强;
光束汽车实现整车独立生产;
亨通光电进入中国质量奖建议名单。
2.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
德国莱茵、天职国际、通商律所等一批知名机构相继落户;
苏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33万标箱;
太仓港区外贸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大关;
苏州入选全国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
新落户及升格金融机构12家;
苏州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3.数实融合加快推进
苏州算力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以评分第一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获评国家“数字领航”企业3家;
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个;
新增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1个;
创成首个本土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
培育建设首批22家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
建成全省首个区块链测评中心。
(四)坚定不移抓改革、促开放
1.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
出台数字化改革“1+6”实施方案;
“数字苏州驾驶舱”正式运行;
落地数字人民币消费应用场景超100万个,累计交易额全国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完善“15 分钟政务服务圈”;
互联网法庭获批成立,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5个专业化法庭的城市;
苏州连续五年入选全国“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苏州工业园区被联合国贸发会议评为“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全国唯一。
2.市场主体活力巩固释放
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500 亿元;
新设市场主体 30.9万户,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2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263家,其中境内A 股217家,新增量位居全国第三;
减免涉企轻微违法行为罚金9亿元。
3.区域一体化纵深拓展
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有力推进;
苏州南站、水乡客厅方厅水院江苏馆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
“上海-苏州”科技集群首次跻身全球第五;
与上海、浙江共建的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挂牌成立;
与临港新片区共建长三角车联网;
设立上海交通大学长三角(苏州)创新研究院;
昆山、相城区获评G60科创走廊首批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嘉昆太一体化扎实推进,示范区“联合河长制”、太浦河“沪湖蓝带”稳步实施;
实现定点医院异地就医、定点药店异地购药、医保卡异地结算;
南北共建、对口支援合作和东西部协作等工作成效明显。
4.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淡马锡中新生命科学园等一批研发型、总部型外资项目顺利落地;
19家外资企业被认定为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机构,占全省的三分之二;
中新、中德、中日和海峡两岸平台建设持续深化;
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八连冠”;
苏州自贸片区新增3项经验在全国示范推广;
中荷科技创新港正式启用;
中国·沙特中心落户苏州;
太仓招引德资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承办第五届中美友城大会;
连续12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五)精耕细作提品质、优环境
1.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92个;
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3个,惠及居民3.8万户;
建成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252个;
新增及改造绿地264万平方米;
公布第二批 237处历史建筑名录;
22处古建老宅实现活化利用;
桃花坞唐寅故居文化区开街。
2.基础设施全面提质
沪宁沿江高铁通车运营;
轨交11号线与上海轨交实现“无感换乘”;
通苏嘉甬、北沿江等铁路项目有序推进;
张靖皋、海太过江通道建设全面提速;
沪苏之间6条省际“断头路”实现贯通;
尹山湖隧道、胥涛路对接横山路隧道、桐泾路北延等建成通车;
吴淞江整治(江苏段)工程全线开工;
苏台高速相城段建成全国首条全息感知智慧高速;
全市新开辟、优化公交线路302条。
3.乡村振兴加快推进
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3.6万亩;
粮食产量达到19亿斤;
村级集体总资产1272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超950万元;
建成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1个;
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强镇4个;
建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个;
新增特色康居乡村300个,省特色田园乡村16个;
累计培养1.6万名“新农人”;
新增3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点,昆山获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吴江区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吴中区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污染防治攻坚工作连续五年在全省考核中获得优秀;
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提升至95%;
阳澄湖湖心水质首次达到Ⅲ类;
累计建成幸福河湖2200条;
七浦塘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
新增受保护湿地10万亩;
完成营造林4.4万亩;
打造山地森林步道35条;
环太湖公路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高标准建设太湖生态岛;
太湖连续16年安全度夏,水质创十年来最好水平。
(六)多措并举解民忧、惠民生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8.2万元和4.6万元,收入差距缩小至1.8:1;
苏州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1.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
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31万个;
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207个;
发放各类就业政策补贴51.8亿元;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次,居全省首位;
新增技能人才23.6万人次,居全省首位;
城镇新增就业23.2万人,居全省首位。
2.社会保障提档升级
市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月655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1115元;
累计发放生活救助金6.9亿元;
建成棚户区改造安置房3766 套;
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6万套(间);
新增公积金缴存单位5.9万家,职工68.6万人;
改造提升农贸市场86个;
累计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52个,服务社区居民120万人;
市残疾人文体活动中心建成启用。
3.“一老一小”服务更加暖心
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1.3万户;
为1万户空巢独居老人免费安装烟雾报警器;
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438张;
新建助餐点66个;
“15分钟养老服务圈”持续健全;
建设166个“家门口的老年大学”;
苏州市老年病医院正式挂牌;
新增托位 6700余个;
获评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
成立市孤独症儿童家庭心理支持中心。
4.教育资源布局持续优化
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7所;
新增学位4.6万个;
560所公办中小学校教室全部装配空调;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迎来首批学生;
苏州大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5.健康苏州建设成效明显
获批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新增三级医院2家,三甲医院1家,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
市康复医院、市疾控中心新址启用;
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14个;
累计获批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23个,占全国近十分之一;
推动“先诊疗后付费”;
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
6.文旅体育繁荣发展
深入开展地域文明探源、江南文化研究;
《苏州全书》编纂取得阶段性成果;
市方志馆新馆、苏州湾博物馆等投入运营;
苏作馆、古吴轩书店等项目开业焕新;
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
苏州市获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获评国家级示范园区;
“拙政问雅”夜游项目获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新增81个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新改建体育公园6个,新建健身步道42.1公里;
苏州运动健儿在第19届亚运会和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勇创佳绩。
(七)一着不让防风险、保安全
1.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全面建成“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
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更多新市民在苏州落户安居。
2.风险隐患防范有力有效
落实“1+7”工作清单制度,高效运行社会稳定风险合成化解处置机制;
“一楼一策”化解问题楼盘,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
地方债风险防范化解有力,债务结构持续优化,风险等级保持在低风险区间;
建设数据出境安全合规服务平台。
3.安全生产常抓不懈
开展“三个专项行动”;
推进化工(危化品)企业老旧装置改造更新;
实施群租厂房安全整治提升行动;
推动工业企业、重点领域和九小场所落实风险报告动态监管;
加大安全宣传力度;
强化基层安全生产和消防监管能力建设。
(八)2023年苏州持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
扎实推进“千村万企、千家万户”大走访;
切实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以法治督察推动法治建设提质增效”经验做法获中央依法治国办公室通报表扬;
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24件,市政协提案418件;
顺利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阶段任务。
二、2024年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对苏州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殷切期望。
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扛起“挑大梁”重任、发挥好“压舱石”作用,为全省全国多作贡献;
就是要坚定不移树立领先、率先、争先的意识,在创新、改革、开放各项工作中勇当排头兵,以实干出实绩,以实绩强底气;
就是要坚定不移瞄准“未来发展方问”,蓄势期远,全力以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率先在苏州变为现实。
三、2024年政府工作总林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而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驱动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防范化解风险,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苏州新篇章。
四、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
耕地保有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成省定目标;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任务。
五、新的一年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新的一年深入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认真落实机构改革各项任务,持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强化政治引领,严格依法行政,提升服务效能,深化廉政建设,坚持厉行节约。
1.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盯住头部、尖端、骨干,激发企业创新源动力;
突出前沿、一线、紧缺,强化人才现实生产力;
注重统筹、整合、集约,做强载体平台硬实力;
围绕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提升创新生态竞争力。
2.注重扩大有效需求,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促进对外贸易量稳质升。
3.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协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增强新兴服务业发展动能。
4.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大力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着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6.奋进农业衣村现代化,精心打造锦绣江南鱼米乡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扎实推进农民共同富裕。
7.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增添更多美丽色彩
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和太湖治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8.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擦亮江南文化“金名片”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持续做强文化产业。
9.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积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保障水平;
持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
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0.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精益求精提升治理能力;
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
从早从严防范风险隐患。